身心障礙者的聲音:追求平等與包容的真實與政策

我是身心障礙者。

這個身份不是我選擇的,但它深深影響了我的生活、我的夢想,甚至我對世界的理解。

在這個追求多元與永續的社會裡,我們常被提起,卻不常被真正理解。平等與包容,對我來說,不只是口號,而是每天醒來後,面對世界的希望與挑戰。

我想和你分享,關於我們的一些事。

一、法律保障與CRPD落實現況

我記得小時候,媽媽推著輪椅帶我去醫院看診,在狹窄的走道間穿梭,找不到無障礙廁所,也沒人知道怎麼幫助我們。那時我不懂,為什麼「正常」的世界對我們這麼不友善。

後來我才知道,台灣的法律其實一直在進步。從1980年的《殘障福利法》,到1997年《身心障礙者保護法》,再到2007年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》,最後是2014年正式施行的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》(CRPD),我們的權益被寫進了法條裡。

CRPD說:「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」——沒有我們的參與,就不要替我們做決定。這句話我很喜歡,因為它讓我覺得,我的聲音是有價值的。

台灣政府已修正超過445部法規,消除歧視性用語,並納入「合理調整」概念於監獄行刑法、羈押法等法律中。然而,法規的修訂只是起點,真正的挑戰在於落實。有些學校說願意接納我,但教室沒有電梯;有些公司說支持多元,但面試時卻因為我行動不便而婉拒我。

二、理解與尊重:打破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

有時候,我走在街上,會有人用憐憫的眼神看我,甚至主動幫我推輪椅,卻沒問我需不需要幫忙。我知道他們是好意,但我更希望被當作一個「人」,而不是一個「需要幫助的人」。

聯合國在《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》(SDGs)中強調「不遺漏任何人」,並呼籲全球積極去除對身心障礙者的污名化。這句話讓我感動,因為它不只是關心我們的生活,更是尊重我們的存在。

在台灣,雖然政策逐漸進步,但社會文化仍存在刻板印象。有些人覺得我們「可憐」、有些人覺得我們「不可能有能力」。但我想說,我們不是弱者,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公平的起點。

教育可以改變這一切。如果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尊重差異、理解多元,那麼未來的社會就會更有包容力。

三、職場共融:合理調整與就業支持政策

我曾經很害怕找工作,因為我知道,很多公司不願意聘用身心障礙者。即使有「定額進用制度」,他們也寧願繳錢,不願給我們機會。

根據勞動部2025年統計,台灣15歲以上身心障礙者的勞動參與率為21.9%,遠低於整體勞動參與率近60%的水準。失業率則高達7.1%。

但我也看見希望。有一間台中的企業,聘用了兩位脊髓損傷者。他們不只是給了工作機會,還重新設計職務、改建廁所、安排職能治療師教育員工。那是一個真正的「無障礙職場」。還有企業發現,自閉症或聽障者在某些工作上表現得更好、更細心。他們不只是員工,更是團隊的力量。

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——不只是被接納,更是被需要。

四、CRPD與SDGs:全球身心障礙者權益的連結

世界上有181個國家簽署了CRPD。這讓我覺得,我不是孤單的。

聯合國呼籲各國政府、企業、民間社會一起努力,讓我們能夠參與社會、享有資源、在戰亂中也不被遺忘。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,但我們已經把CRPD變成國內法,並定期提交報告接受國際審查。最近一次審查是在2022年,國際專家團隊也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。

這不只是對外的承諾,更是對我們的尊重。

五、你可以怎麼做?支持身心障礙者的行動指南

我知道,改變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。但如果你願意聽我們的聲音、理解我們的需求,那就是最好的開始。

你可以這樣幫助我們:
🔹 75% 的長者跌倒事故發生在家中(國民健康署)
🔹 全台約有 120 萬名身心障礙者,但 90% 的住宅缺乏無障礙設計(內政部)
🔹 90 萬名家庭照顧者中,60% 表示因家中環境不便影響生活(衛福部)

結語:我們不是「他們」,我們是「我們」

我不是一個特別的人,我只是希望能像你一樣,擁有選擇的權利、生活的尊嚴、夢想的可能。

平等與包容,不是施捨,而是一起生活的方式。

讓我們一起努力,讓這個社會不再有「障礙」,只有「共融」。

 

謝謝你願意聽我說話。